《南方周末》文化版,陳一鳴探討銀幕軍人形象的文章《許三多“退役”,學生兵入伍》中再次提起了中國群眾喜聞樂見的“西點軍?!保?/span>
“以西點軍校為例,該校不僅是美國將軍的搖籃,還被稱為美國CEO的搖籃”,西點的校訓是“使命、榮譽、國家”,“所有人都喊,傻子一樣地喊,喊得久了,口號就熔化到血液當中去了”,“西點軍校的高端人才就是通過這樣一部戰爭機器打造出來的……”
不知什么時候起,西點軍校開始被神化。須知,西點軍校只是培養少尉的最初級,其上還有培養中級校官的利文沃思堡指揮與參謀學院,麥克奈爾堡的美國國防大學;培養將官的卡萊爾國防大學;此外還有各類各個兵種的專門晉級培訓學校等等。
西點也不是沒出過名將,潘興,麥克阿瑟和巴頓都是繞不過去的例子。但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自身能力和偶然性運氣之外的升遷因素就太多了:潘興的岳父是參議員;麥克阿瑟是軍隊高干子弟;巴頓家有錢,可以結交權貴。再早一些的話,美國內戰前后,人事升遷上,金錢政治起作用的只會更多。
今天的美國人對“虎媽”蔡美兒粗暴的“中式教育”大驚小怪,卻好像忘記了自己是怎么走過來的。諸多二戰一代美國高級軍官的回憶錄里,都曾經提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他們成長、接受教育的時代:為了準備應付西點,安納波利斯軍校入學考試,以及進入軍校后四年的學習生活,那些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填鴨式的密集教學,死記硬背應對考試,題海戰術,密集的大考試小測驗,大比例的數理的課目設置,讓經歷過擴招前高考的中國學子心有戚戚。
在中國民間神話“西點”的時候,真正的西點則在坍縮——上世紀70年代越戰之后,美軍之中舊的人事制度弊病凸顯,陸軍開始實行精英化戰略,搞集中選拔人才制度。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項政策的作用開始逐步顯現,越來越多沒有背景的“地方生”躋身軍隊高位,西點和安納波利斯出身的畢業生不再在最高層占據絕對多數。
但西方不亮東方亮,誰也沒想到正在走下坡路的西點概念卻會在大洋彼岸的中國走紅起來,比如諸多掛靠這一概念的管理類書籍擺上了地攤。不可否認,美國管理科學比較發達,精英階層在軍政商界流動比較強,軍界和工商界雙向影響。這其中好的例子無數,但壞的例子也有,并且重大——誰要忽悠你“跟著軍隊學管理”,你就和他提麥克納馬拉的越南戰爭,肯定叫對方啞口無言。
西點辦學思路和方式不可能一成不變。19世紀參考歐洲舊式軍校建立的嚴酷的精英式教學體制已經不適合時代。不得不承認,在一個智力分工已經十分明確的時代,強調“創意”,排斥紀律、刻苦鉆研等旨在培養毅力的教育成長模式,確實是大多數人最好的選擇。